AJATT是All Japanese All The Time的縮寫,主要是由一位美國人跟大家分享他利用沉浸式方法學習日文的過程。
以下就直接幫大家總結本篇的重點。
1 學外語應該要被動收聽該外語10000個小時,他把這個階段稱之為「孕育期」(incubation period),他發現很多外語能力很強的人,這個階段對他們超強的外語能力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。
他給的比喻是這就好像我們想要種出植物來,我們將種子種下後,需要給它充足的陽光、水與土壤,之後持續灌溉,最終植物才能順利長大。到植物開花結果之前,我們必須持續付出,經歷一段完全看不到成果的階段,他認為語言也是如此。
2. 有些學校會規定學生聽了800小時的外語後才能開口說話,作者認為沒有這個必要。學生隨時準備好了,就應該讓語言自然地流出。(我自己認為同理可證,如果學生還沒有準備好,教師也不應該強迫學生開口)。
3. 作者小時候很喜歡武功,所以他也把語言比喻成武功。他說:語言就是武功,武器就是你的書本跟字典,技能就是你吸收內化的語言,「敵人」就是你溝通交流的對象。我個人覺得這比喻非常可愛,又很到位。
4. 文章中他也引用別人的一句話:「學習語言就好比你要學會舉重,要學會舉重你就要去鍛鍊肌肉,你不能僅從閱讀書籍或雜誌就學會如何舉重。」
以上就是我認為這篇文章大致的重點,我也很鼓勵大家找原文來讀。一方面是可以更全面的看他的論述,二也可練習英語閱讀,一石二鳥。
原文在此:http://www.alljapaneseallthetime.com/blog/why-you-should-keep-listening-even-if-you-dont-understand/
補充:作者表示他也不知道為何他自己使用的方法有效,但看看我們是如何學習我們自己的母語的,他相信答案呼之欲出。(就是不停地聽,聽不懂也要聽)。
影音版:
在〈AJATT – 為何聽不懂還得繼續聽 (Why You Should Keep Listening Even If You Don’t Understand)〉中有 4 則留言
之前看過一篇文章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2011093
覺得也滿有道理的
請問你覺得被動收聽外語10000個小時有什麼直接的效益嗎?
或是你個人覺得在哪些方面特別有效呢?
不然我也嘗試了一直聽外語廣播
但我能聽懂的也就是某幾個單字或句子
我承認這樣對那幾個單字的記憶力真的會增強很多
但我聽得懂的部分也只有5%
是因為還沒聽到一萬小時才沒有什麼成效嗎?
想聽聽你的見解
感謝文章分享
其實我認為去上符合你程度的密集班是最有效的。因為你等於長時間強迫自己用外語聽/學習,而且是聽你大部分都聽得懂的東西。太多聽不懂的東西,真的很容易沒有成就感就放棄了。所以我基本上是認同的。不過在沒有全外語的環境下,多聽多接觸還是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方法。
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19566985?rf=19902415
抱歉我網址貼錯了 這個才對
說得蠻好的啊,基本上很是同意。
很喜歡裡面文章裡提到的:听力训练的目标是努力听懂能读得懂的东西,听懂该听懂的,对于读不懂的东西,只能通过提高词汇量来解决。
謝謝你的分享與交流啊。